本网讯 7月1日至2日,大变局下的欧洲语言文化研究主题论坛(2025)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此次会议设有“欧洲文学研究与翻译”、“欧洲语言教学与研究”、“欧洲国别与区域研究”和“中欧文明交流与互鉴”四个分论坛,旨在共同探讨大变局下欧洲语言文化研究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一步推动中欧人文交流与合作。我院捷克语系主任蔡洪召,匈牙利语专业负责人王梦圆,波兰语系教师梁小聪,塞尔维亚语(克罗地亚语)系教师马曼露和王晓伊参加论坛并发言。

参会教师合影
在“欧洲语言教学与研究”分论坛上,蔡洪召围绕《跨文化传播视角下中医诊疗术语捷译策略研究》展开探讨,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当前翻译中存在的跨文化困境,并结合中医诊疗术语特点和实例,提出了多种翻译策略,强调中医术语翻译需突破字面对等,注重语境与文化背景因素,在传播与保留文化意象间找到平衡,以提升中医跨文化传播的效果。

捷克语系主任蔡洪召发言
在“中欧文明交流与互鉴”分论坛上,王梦圆围绕《匈牙利藏学家乔玛的学术生平及藏学研究》展开发言,从藏学学科的发展历史出发,介绍并分析了被誉为西方藏学创始人的匈牙利藏学家乔玛的学术生平、藏学研究及影响,通过海外藏学研究的视角,反观中国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特点,旨在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及中匈文明互鉴提供有益的借鉴。

匈牙利语专业负责人王梦圆发言
在“中欧文明交流与互鉴”分论坛上,梁小聪发表了题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框架下的中波人文交流机制研究——以近五年中国文化在波兰的传播现状为例》的报告,介绍了致力于推动中波文化交流的波兰政府机构和民间协会、汉语在波兰的推广情况、波兰出版社和学术期刊对中国文化研究的关注度、波兰汉学家和外交家对中波交流做出的积极贡献等,指出“政府—机构—民间”三大层面的中波人文交流机制需不断完善,共同推动中波人文交流事业的繁荣进步。

波兰语系教师梁小聪发言
在“国别与区域研究”分论坛上,马曼露就《冷战后英国巴尔干研究的发展历程与特征》为题展开汇报。她首先分阶段追溯了英国巴尔干研究的发展历程,接着介绍了英国巴尔干研究的发展现状,并探讨了其跨领域多学科交叉融通,使用地区语言提高研究质量,举办联合会议以及参与区域研究项目建立学术网络等研究特点,以期为中国的巴尔干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在“欧洲文学研究与翻译”分论坛上,王晓伊围绕《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小说〈疼痛部〉中的创伤叙事》一题展开发言,结合叙事学理论和创伤理论,分析了小说中多为创伤主题的构建方式和叙述策略,以及文本在心理修复、历史批判和文化重构中的功能指向,展现出创伤叙事在当代欧洲文学中的重要意义。

塞尔维亚语系教师王晓伊发言
此次论坛共吸引四十余名学者参会。“欧洲文学研究翻译”分论坛聚焦文学中的历史记忆、空间结构与文化身份等核心议题,从多语种、多文本出发,深入探讨欧洲文学的思想维度与跨文化意义。“欧洲语言教育与研究”分论坛的与会学者们聚焦于欧洲语言教学、文化研究、语言学理论、语言政策等多元议题,体现了欧洲语言文化研究的多样性与理论深度。“欧洲国别与区域研究”分论坛的发言者聚焦于欧洲地区政治、经济、教育、历史文化等领域,从多维度展现欧洲发展态势,为中国视角下的区域国别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学理依据和策略启示。“中欧文明交流与互鉴”分论坛的与会学者,集中探讨了中欧文化交流的历史脉络、当代实践及其理论反思,拓展了文明交流互鉴的研究维度。经过各领域专家学者的深度点评,与会代表在轻松活跃的学术氛围中,实现了多领域、多语种、多层次的跨学科思想碰撞与智慧交融。
初审:谭珺如
复审:韩永辉
终审:袁薇佳